王麗娟
網上教學已開展近一個月了,作為中外合作辦學,其教學工作有很大的特殊性。國內教師在有序、細致地開展教學工作的同時,一批身在國外的的合作方大學教師也在嚴峻的疫情中排除萬難通過“空中課堂”為學生講授知識。為保障外教的教學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作為中澳維大項目寫說課程19級協調員的我也處于隨時待命狀態:與澳方維大項目負責人和寫說課外教協調員對接工作;及時了解寫說課的外教在授課情況、外教與學生溝通情況、學生的寫說課學習情況以及是否存在問題等等。
提前協調,打牢基礎
外教正式開課之前,我通過微信向學院相關領導和負責人了解外教的授課方式以及外教與學生溝通的主要方式,以保障外教與學生之間信息暢通。
2月25日周二上午10:00,我和聽力教研室主任王藝、二年級閱讀教研室主任牛永娟、教務辦主任蘇芳芳一同跟Hilda Cove等澳方項目負責人和外籍教師進行了微信視頻會議,了解外教授課情況,以便協助外教更好地完成網絡授課。
全面反饋,行動迅速
2月24日,外教寫說課正式開始。同本土課程一樣,前兩周的授課是教師摸索、師生磨合、課程調整的一個必經過程,而及時獲得反饋是優化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外教剛結束第二周授課,中澳項目19級輔導員老師就迅速高效地收集了全年級18個班學生對外教課的反饋意見。一收到轉發來的反饋,我就立即開始了匯總、整理和翻譯工作。若要如實高效地把學生意見反饋給外教協調員和負責人,翻譯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然而僅從18個班的反饋中篩選出共性和個性的問題已經耗費了我不少時間和精力,再加上翻譯,任務量著實不小。幸運的是,我有一支優秀的工作團隊做為堅強后盾:本教研室的秦曉和杜愛平兩位老師義不容辭地幫我分擔翻譯工作,減輕了我不少負擔。
然而正當我們全身心投入這項工作時,3月11日,澳方負責人Hilda Cove突然發來郵件,反映3月9日、10日舉行的寫作階段性測試中有26名學生遲交作文或作文郵件沒被收到,并發來學生名單讓我們逐個了解原因。因為這項寫作任務是要批改并記為學生寫說課最終成績的一部分,如果遲交或未交是不予計分的。倘若因為沒有落實清楚是因為網絡或郵箱問題還是因為學生本人沒有按時完成測試造成的后果就不予以計分,這對學生而言是有失公允的。因此,在收到郵件的當天,根據康天峰院長的指示,我一邊轉告輔導員老師,一邊通知本教研室的秦曉、杜愛平、胡燕慈和王文飛四位老師逐個給出現問題的學生打電話落實原因。雖然已致晚上,但老師們一刻也不敢耽擱,迅速打電話聯系自己所教的學生,并用中英雙語進行詳細的原因說明反饋給我。輔導員老師也迅速聯系了這26名學生,并要求每位學生寫出書面說明。這種雙管齊下的措施確保我們沒有遺漏任何一名學生。
當晚我們就把26位學生的原因全部排查清楚,并形成了配有截圖說明的英文報告,第二天一早就發送了反饋郵件。Hilda在回信中贊嘆:“This is excellent data! Thank you and all the teachers and advisors who were able to find answers so quickly.”
是的,國教院就是由這樣一支支訓練有素的優秀團隊組成的大家庭。我們的工作速度絕對是“秒反應”:上一秒有工作指令,下一秒就采取行動。
思政到位,教導安撫
針對郵件丟失的學生,我們一邊跟澳方溝通情況,一邊安撫學生情緒。比如6班的一名學生確實提交了作文,但被告知外教沒有收到郵件,于是焦急地一遍遍問我該怎么辦,我一次次寬慰學生,避免學生過分焦慮。后來終于落實清楚情況,外教在垃圾郵件中找到了她的作文。為了避免以后出現同樣的情況,我及時提醒她更換郵箱或提前發郵件確定外教能否正常收到郵件。
在排查學生遲交或漏交作文原因的過程中,我們主要發現了四類不同情況:1. 學生自己沒記清楚考試開始和截止時間,耽誤了考試。2.由于不擅長電腦打字,寫作超時,造成遲交作文。3.由于網絡不穩定、電腦故障或郵箱問題,造成遲交作文。4.學生發送的郵件被外教郵箱識別為垃圾郵件,外教誤以為學生沒有提交作文。對于后三種由客觀因素造成的不良后果,我們極力向澳方解釋原因,為學生爭取獲得成績的機會,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而針對第一種由主觀因素造成的后果,老師們則對學生進行強調要求一定要把握做事的規則。
及時溝通,暢通無阻
在集體備課、在線答疑、批改作業、召開班會、排查學生作文遲交原因等多項工作的錯綜交織中,3月12日我終于完成了給外教的英文版反饋報告。給澳方負責人Hilda發完郵件的一瞬間,我如釋重負,剛想長舒一口氣,澳方的回復郵件就從郵箱里蹦了出來:澳方想在周五針對學生反饋的共性問題跟我們教研室的老師們開視頻會議逐條討論一下解決措施。我看了一下時間,又是臨近傍晚,可是不敢耽擱,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協調工作:跟教研室老師們確定周五開會的具體時間;跟秦曉老師探討合適的視頻通話軟件。從吐槽微信視頻會議的卡頓,到嘗試騰訊會議如何更便捷地發送邀請碼,后又考慮到盡量使用澳方常用軟件,于是又轉而下載Zoom測試通話效果……一轉眼已值深夜……幸好第二天一早Hilda回復說她已申請了釘釘賬號,我們才最終確定了視頻工具。
3月13日上午11:00視頻會議正式開始。在釘釘給力的支持下,我們流暢順利地逐項討論了問題的解決措施,總算是給這忙碌的一周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溝通,讓信息暢通,協調員就是國教院與合作大學溝通當中一架重要的“橋梁”。我愿盡己所能,充分發揮橋梁作用,溝通中方外方,為莘莘國教學子服務,為實現國教師生和外方教師之間信息暢通貢獻自己的力量!